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虾类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 从而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优劣。因此, 有“养好一池虾, 先管好一池水”的说法。虾池的水质调控是养虾成败的关键。
最近在群里面和论坛里面都看见大家问有关水质方面的问题,所以小编就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加以整合,特发此贴,供大家参考参考!
一、如何判断水质的好坏
采取“看观摸尝闻测查”方法,能有效地辨别水质的好坏。
1 看
常见的坏水色有以下几种:若虾池水色呈暗绿色则是蓝绿藻过度繁殖的结果;黑褐色与酱油色是鞭毛藻、裸藻、褐藻等大量繁殖所致,这种水色主要是由于投喂过量、残饵过多、底质恶化老化等原因造成;黄色水主要含有金黄色鞭毛藻;水色转红是由纤毛虫、夜光虫等原生动物滋生或轮虫大量繁殖所引起;乳白色是由细菌大量繁殖造成藻类突然死亡而引发的;臭清水是由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所致;澄清色是水中浮游生物少的表现;水呈灰蓝色且有鱼腥味,可能是鱼腥藻或拟鱼腥藻大量出现所引起的;水色泛白是桡足类过多所致;水色混浊的水体含泥浆和有机碎屑较多。这些水色均为不好的水色,对养虾极为不利。
另外,如果水色发暗,水质粘滞,在下风口和增氧机周围有大量白色泡沫,且经久不散,说明水体中有机质多,水质已老化。
水色呈蓝绿、灰绿而浑浊,天热时常在下风的一边水表出现灰黄绿色浮膜,表明水质已老化,以蓝藻为主,而且数量占绝对优势;水色呈灰黄、橙黄而浑浊,在水表有同样颜色的浮膜,表明水色过浓,水质恶化,以蓝藻为主,且一开始大量死亡;水色呈灰白色,表明水体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刚刚死亡,水质已经恶化,水体严重缺氧,往往有泛塘的危险;水色呈黑褐色,表明水质接近恶化,可能是施用较多的有机肥、水体中腐殖含量过多,以隐藻为主,蓝藻次之;水色呈淡红色,且颜色浓淡分布不匀,表明水体中的水蚤繁殖过多,藻类很少,溶氧量很低,已发生转水现象,水质较瘦。
茶色或茶褐色水
黑紫色或酱油色
灰绿、灰蓝或暗绿色
浑浊、分层、黄泥水
酱紫色或砖红色、
青苔水
白浊水
2 观
指观察虾池及周围生物的动态。若发现池中鱼类浮头、螺爬出水面,日落后塘周围有很多蚊虫,有许多海鸥等鸟类在塘面上盘旋等现象是水体缺氧的预兆。当水体严重缺氧时,对虾会浮头游塘,眼和触角露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沉躲避。夜光虫、甲藻和发光细菌大量增殖会使水体发光,极易引起虾池缺氧。此外,除对虾因投饲不足而游塘外的异常活动,也是直接或间接由水质恶化所引起,是水质不良的表现。
3 摸
指用手指捻一捻虾池水,如果手感发涩说明水质正常;如发滑,水质一般较差。
4 尝
指用嘴尝尝虾池水味道,如只是发咸,一般是好水,如苦味严重,则是水质不佳的表现。
5 闻
指闻虾池水的气味。若水体散发出腥臭或臭鸡蛋的气味,说明水质已出现老化,较差。
6 测
指对水体的溶解氧、透明度、pH值、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若各项指标超出虾池水质的基本要求,则表明水质不好,对养虾不利。
7 查
检查虾池底是否黑化。如果池底变黑,散发臭味,表明底质变坏。出现变黑的原因:清池不彻底;投饵过量;池水过肥,换水不够;水体中有大量丝状藻或水草老化枯死后沉底腐烂;下层水长期严重缺氧。在养殖中后期池底较易出现黑化,为淤积于池底的有机物在细菌等作用下进行非氧化分解,形成池底“黑化区域”。
在”看“的时候还要注意下面这些:
水的颜色
池塘由于施肥品种与施肥季节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水色。一般来说,肥水池的正常水色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油绿色为主,另一类以茶褐色为主,这两类池水中均含有大量易被水产动物消化吸收的饵料生物,是适合用于养殖的塘水。
水色变化
水色的变化是池水“活”的证明,它有“日变化”和“旬、月变化”两种情况。一般易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大多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由此形成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此外,每10-15天水色浓淡呈周期性的交替出现,这就是“旬、月变化”。凡是水色会变化的池塘是一塘“活水”,否则就有可能是一塘“瘦”或“老”的水。
水面有无“水华”出现
所谓“水华”是指池塘水面出现一层云斑状有色漂浮物,这是由于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所致。有一定水华的池水属于好的池水,其中多数浮游生物能被水产动物摄食、消化,对它们的生长极为有利。但这种水溶氧量低,如遇到天气突变时,不仅易出现虾浮头,而且常因缺氧而导致藻类大量死亡,使池水变样、发臭,出现泛塘。为此,必须要控制水华的大量出现,其方法有:减少或停止施肥或投饵,换掉部分老水后注入新水,用生石灰全池泼洒。
池塘下风处的油膜
没有水华的池塘,可从其下风处水面油膜颜色面积大小来衡量其水质的好坏。一般肥水池下风处的油膜多,沾粘,发泡,并有日变化现象(即上午比下午多),上午呈现黄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呈绿色,俗称“早红晚绿”。如果水面长期有一层不散的铁锈膜,则说明池水瘦而老,必须换注新水。
透明度
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可以大致反映池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即池水的肥瘦,一般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中等肥度的水,透明度小于20厘米的为肥水,大于40厘米的为瘦水。
二、适合虾生长的优良水质标准
三、pH对水质的影响
南美白对虾适宜的pH值为7.8—8.5。pH值低可使养殖虾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解氧较高,还是要造成鱼、虾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pH过高会增加氨氮的毒性。pH下降是水质变坏、溶解氧降低的表现,同时,可使有毒的硫化氢含量增加。氨氮、硫化氢含量的增加都可以抑制对虾的生长。pH值过高则可能腐蚀鱼虾鳃部组织,使粘液凝固,严重时体粘液成丝状,使虾等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pH过高的水体中易形成蓝绿藻水华和形成难溶的磷酸三钙,从而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循环减缓。另外,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
pH值是养殖水体的一个综合指标,它主要与水体中的CO32--HCO3--CO2缓冲体系及Ca2+-CaCO3固体缓冲系统有密切关系,并与有机酸、腐殖质缓冲系统有一定相关性。因此,水体中的pH值会随着水的硬度和CO2的增减而变动。池塘中pH值通常随着日出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17:30(也有在13:00左右)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持续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反复。池塘中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当水体中pH值过高、过低或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pH值在养殖中的变化规律
1.养殖全过程pH值的变化规律:从对虾养殖整个过程来看,放苗前肥水阶段pH值最高,有时可超过9.6,随后会不断下降,到中后期甚至降到7.0以下,如果水质不加以调节,则pH值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2.一天中的pH值变化规律:水中生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因此,白天光合作用越强,光照时间越长pH值就会越高;晚上光合作用停止,对虾及各种生物(微生物为主)呼吸产生的酸性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则pH值就会逐渐下降,天亮前降到最低。如果是阴雨天,则一天中的pH值变化最小。
3.天气变化对pH值的影响:晴天、阴天和雨天pH值有不同的变化,晴天白天光合作用消耗掉了水中大量的酸性二氧化碳,pH值会升高,而阴雨天情况正好相反,连续的阴雨天会使池水pH值降得很低,必须及时调节。
对pH值的调控
1.放苗前调控:放苗时如果pH值高于9.0(上午10点左右测量值)则虾苗的成活率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放苗前进行pH值的调控是养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控可采用施加酸性化学物质的方法,如加入适量醋酸、柠檬酸、草酸等,也可以换水或注入新水(地下深井水更好),尽可能将pH值降到9.0以下(8.5以上),这样可确保放苗后虾苗的成活率达到生产要求。
2.中前期调控:在养殖全过程的前三分之二时间里水质的各项指标一般都还比较正常,如NH3、H2S等浓度很低,对对虾的不良影响就很小,这时候可以放心大胆地将pH值控制在最适合对虾生长的范围里。随后,pH值逐渐降低,如果上午10点测量出的pH值在8.0以下,则应及时进行调高。20ppm的生石灰可提高pH值0.5。
3.中后期调控:对虾养殖进入中后期,水质各项指标已经很差,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NH3、H2S浓度就不可避免升高甚至超标,且pH值下降又特别快,这个时候如果不调节好pH值,即使增氧机满负荷不停地运转,对虾仍会有生理性缺氧浮头的危险,给养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中后期的pH值调控技术要求比较高,也是决定养殖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由于NH3、H2S的毒性与pH值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中后期调节pH值一定要考虑全面,假如NH3浓度很高而H2S浓度很低,此时可将pH值调到正常偏低水平,这样可降低NH3毒性又确保不会造成对虾生理性缺氧;如果情况恰好相反,则可将pH值调到正常偏高水平。总的原则是:既要保证pH值的正常,又尽可能地降低水体中NH3和H2S的毒性,这样就会提高养殖的产量。
pH值偏低或偏高的处理措施
pH值偏低的处理措施:
①可以将池中老水排掉,注入新水,反复2-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
②每半个月泼洒生石灰水(如淡养对虾池pH值低于7.8,每亩用量5-15kg),既可以调节水体酸碱度,又可以防治病害发生;
③对于pH值下降过快或过低的水体,也可用NaOH或小苏打进行调节,采用1%NaOH溶液,一定要进行稀释(比如稀释1000倍),少量多次均匀泼洒,并及时测定水体的pH值,以确定效果;
④加速培植浮游植物,形成新的藻相,对于形成的蓝绿藻要及时控制,必要时追施无机肥料,促使优良藻类繁殖茂盛;
⑤充分增氧,控制还原型物质的生成。
pH值过高的处理措施:
①注入新水。
②用滑石粉(主要成分硅酸镁)调节,用量为每亩1-2kg。通常滑石粉以1.5-2.5g/m3全池泼洒,可使水体pH降低0.5-1;
③每亩用0.5-1kg明矾,全池泼洒
④对pH过高或升幅太快的水体也可用稀盐酸或醋酸泼洒,少量多次泼洒后,并及时测定水体的pH值;用盐酸调节,一般每亩用300毫升~500毫升,充分稀释后全池泼洒。
⑤多施有机肥,以肥调碱。
四、溶氧
溶氧是水体中最主要的理化指标,养殖池塘中溶氧量通常要求在5-8mg/L之间,至少不低于4mg/L;当溶氧低于3mg/L时,虾会烦躁不适、轻度缺氧、呼吸加快、摄食量降低,从而影响生长。溶氧更低时就可能造成水产动物的死亡。水体中溶氧量取决于增氧与耗氧因素的消长作用。池塘中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温度等影响较大);空气溶解(与风浪,水体的水平和垂直移动有关);增氧机或增氧剂的使用;换新水所携带氧气等几个方面。而水体中溶氧的消耗则包括水生生物及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代谢耗氧,池水、底质中有机物等还原性物质的分解等几个方面。
当池塘溶氧不足时可采用的主要应急措施:
①增氧机的合理使用;②合理的换水;③减少池塘中有机物、微生物等好氧量;④合理地使用增氧剂;⑤逐渐培育出所需适宜的新藻相。
目前主要的增氧剂作简要的说明:
a 过硼酸钠,白色细小结晶粉末,属于温和性氧化剂,能缓慢释放氧,当水温高于40℃,氧气逃逸加快,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使用过硼酸钠后可增加水体的碱性,提高池塘水体的pH。使用时用水溶解后,以1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但应注意不能与酸类物质混存。
b 过氧化钙,白色结晶粉末,与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的氧气,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提高水体的碱性,提高pH值,并可絮凝有机物及胶粒,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去除二氧化碳和硫化氢,防止厌氧菌的繁殖,且杀死致病细菌,起到澄清水体的作用,改良水质。使用时用水溶解后,以1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但对于缺氧池塘可参考下表使用量。
c 过碳酸钠[Na2CO3.3H2O2]白色、自由流动颗粒结晶粉末。水溶液呈碱性,活性氧含量14%,具有氧化性。过碳酸钠干粉的活性氧含量相当于30%浓度的双氧水。使用过碳酸钠后池塘溶液的pH值呈碱性,生成活性氧,从而发挥了其杀菌、漂白去污的功能。预防缺氧以0.075-0.15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缺氧急救时使用量可加倍,以0.15-0.22g/m3的水体泼洒。此外,0.02%过碳酸钠溶液还可进行活鱼运输,每5-6h加药1次。
五、氨氮
氨氮是由池中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的尸体等有机物分解产生。当氨氮的积累在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使鱼中毒。氨氮超标通常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这时候由于残饵和粪便的增加,池塘底部的有害物不断沉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正常养殖水体氨氮一般不超0.2㎎/L为宜。在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氨氮含量,要把氨氮控制在0.5mg/L以下。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
氨氮的中毒机理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毒。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防治养殖过程中氨氮偏高的主要措施:
①在养殖初期严格清塘、清淤,减少池塘中氮的库容量;
②养殖初期肥水的时候注意有机肥的使用量;
③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放养密度;
④选择消化率高的饵料,科学投喂;
⑤经常开动增氧机;
⑥养殖中后期使用沸石粉(15-20g/m3)或活性炭(2-3g/m3)改善底质,吸附氨氮,降解有机物;
⑦定期检测水中氨的指标,如果氨氮超标,早预防,早处理;
⑧及时清理养殖水域底层的污垢及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的粪便等措施。
⑨正确合理地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活菌制剂,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去除水体中的硫化氢和亚硝酸盐,改善池塘底泥、底质,稳定水体中的pH值,加快水体中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但在使用活菌制剂时,应当注意不同菌类的适应条件和使用方法,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泼洒活菌制剂前后3-7天忌施消毒剂,也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等同时使用。光合细菌在日出时使用,效果显着;在使用硝化细菌时,不能像芽孢杆菌一样用红糖、池水活化;硝化细菌繁殖速度慢,使用时最好与其他活菌制剂错开使用,使用后泼洒沸石粉,效果会更加显着;使用硝化细菌后,3-4天内尽量不排水等。
六、亚硝酸盐
水生动物排泄的有机废物经氨化作用产生氨,虾的泌氨作用产生氨,人为施用无机氮肥产生氨,这些氨在水体中硝化细菌的作用下逐步氧化经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这过程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一旦受阻,结果就会引起硝化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在水体内的累积。
在养殖的中后期,池塘中亚硝酸盐偏高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这与养殖中后期投喂量增加、生物及氮的库存量增加,而硝化细菌自身繁殖相对较慢且生长易受到其他菌群的抑制有关。
亚硝酸盐的毒性机理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虾体表的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血液,使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从而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
亚硝酸盐浓度高低对虾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正常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含量低于0.1mg/L,虾及水生动物在此条件下,能够正常自有地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健康影响。当养殖水体溶氧降低,氨及硝酸盐水平较高时,往往导致水体亚硝酸盐水平增加,当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0.1-0.5mg/L,并长期维持这一水平时,虾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虾慢性硝酸盐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当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水平继续增加,含量高于0.5mg/L时,虾中毒症状继续加剧,体力衰退,游泳无力,某些代谢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严重将导致死亡。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体中,对虾则鳃受损变黑,严重者导致死亡。亚硝酸盐的毒性依虾的种类和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因而,对不同种类虾的安全浓度差异很大。为确保虾的安全(尤其在育苗期)亚硝酸盐含量以逆光控制在0.2mg/L以下。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水平的影响因素
氨含量越高,溶氧水平越低,PH值越低,水温越低则亚硝酸盐的水平越高。
亚硝酸盐过高防治措施:
①开动增氧机或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以促进NO2-向NO3-的转化;
②使用氨离子螯合剂、活性炭、吸附剂、腐植酸聚合物等配合成的水质吸附剂如亚硝酸盐降解剂,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亚硝酸盐;
③使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利用活菌制剂加快NO2-分解、转化;
④偏瘦水体增施磷肥,以磷酸二氢钙为最佳,促使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偏肥水体用沸石粉或明矾+食盐全池泼洒;
⑤及时排换水,尤其是底层水和污水,及时清理池塘中的污物;
⑥消毒杀灭厌氧菌后,并用沸石粉进行吸附;
⑦同样浓度的亚硝酸盐在海水中的毒性远远小于淡水,因此,适当提高水体的盐度可一定程度降低亚硝酸盐的毒性。
联系人:李家克
手机:13560241557
电话:020-22921925
邮箱:1291544875@qq.com
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三育路23号第(2)栋2楼Y2012